【中医词典】

一.中医基础理论

1.概念: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这一母体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2.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等方面,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思维方法以及基本学术原则,可称之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一门集生理学、病理学及防治学的综合知识体系。

二.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

1.概念:中医心理学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中医诠释人心,探索心理活动的根本,把握基本规律。深入解读和运用形与神之间的关系从而研探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各种影响以及疾病对心理的反作用,指导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兴学科。因此,它又是与心理学交叉的学科,可视为与现代医学心理学并列的学科。

2.内容:运用中医理论侧重于研究人的心理层面,具体阐释中医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以及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等心理学的重要问题,从而更好地说明心理病机,指导临床对心理疾病的辨证论治及养生防病,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

3.来源:中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自《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降,历代医家著述,乃至近现代书刊所载文章。

4.意义: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心理学中的具体运用,是中医学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系统论述,同时也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充实、深化和发展。

5.方法:中医情绪调节。其基础是中医深厚的文化内涵,数千年累积起来的文化及哲学内涵使中医学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是中医心理学产生的母体。

【中医理论】

形神合一论、三才整体论、心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心之意志论等是中医情绪调节方法的理论框架。

神为生命之主,形为生命之基,形神合一,生命乃成。

人的生命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合,而人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拥有整体化一的功能,统一协调的行为,统一的运转规律,这些都是源于神的存在。

明代杰出医学家张景岳有云:“神虽由精气化生,但统权精气而为运用之者,又在吾心之神。”可见形神的内在联系。

人的内部协调是神的统御之功,而内外协调也离不开神的作用,由于人在天地自然之气中,而神可领气,故神可以应对自然之变化,用气纳气,协调阴阳,抵御外邪。

而形的作用在于形具而神生,形是人体的物质基础,《灵枢·本神》认为:“肝藏血,血舍魂。” “心藏脉,脉舍神。” “脾藏营,营舍意。” “肺藏气,气舍魄。” “肾藏精,精舍志。”足见形神之统一。

“形神合一”作为中医中最为重要的生命观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也为疾病根本规律的研究打开了新道路。

三才整体论阐述了春夏秋冬四时规律变化和东西南北中五方对人类身心的影响。

“心主神明论”是中医心理学关于心理活动生理机制的阐释。这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藏象学说一元化阐述人体复杂生命活动规律的假说,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核心理论。

心乃君主之官,其核心职能便是统御。心神统御了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统御了五脏与情志,使之可以协调运转,统一有序。

而五脏与情志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五脏情志论”是中医对形神关系的深入解读,是中医心理学对“情”的具体认知方法。

情感过程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通过态度的体验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包括情绪和情感。

中医将情感与情绪统合分类为“五志”与“七情”,“五脏情志论”的核心在于“情志”、“气”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所以气是情志与脏腑关联的媒介,从而形成相互影响。

在“形神合一论”及“心主神明论”的基础上,“五脏情志论”详细阐释了情志与内脏相关,情志活动的基础在于脏腑气血,情志的变动与脏腑的变动是相互关联的,脏腑活动影响情志,情志变化也作用于脏腑气血。

为在精神科管理中进一步发挥中医情绪调节的价值,专家在专科管理方面,将中医辨证方法与西医疾病诊断相结合,并根据辨证结果进行分证论治。

并参考中医基础理论开展患者情绪调节管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注重对“象”的观察研究,借用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来分析患者的心理特征。

在心理及情绪管理中,强调心理活动与生存环境的关系。通过调心养神,避免消极情绪,调动积极情绪,从而维护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协调的健康态,达到养身保健目的。

【中医应用】

(HOW)中医情绪调节管理,具体如下:

(1)将中医辨证方法与西医疾病诊断相结合,并根据辨证结果进行分证论治。

如精神分裂症经中医辨证分型包括肝郁痰结证、心脾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火盛伤阴证等。

神经衰弱经中医辨证分型包括肝气郁结证、痰热内扰证、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肾阳不足证。

急性应激障碍经中医辨证分型包括痰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等。

癔症经中医辨证分型包括肝郁化火证、肝郁气滞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痰阻证、痰热内扰证、阴虚内热证等。

(2)参考中医基础理论开展患者情绪调节。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注重对“象”的观察研究,借用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来分析患者的心理特征。

解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心理活动的影响,顺应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调节心神状态,探索心神对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机制,强调自我调节机制的建立和强化。

强调感知活动在对客观世界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将复杂的情志活动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情志的作用及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中医心理学情志学说的“五脏情志论”,是从脏腑气血生理病理变化探讨情志变化的认识论,揭示了情志致病的一般规律,因此能很好地指导中医对情志疾病的辨证论治。

通过调心养神,避免消极情绪,调动积极情绪,从而维护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协调的健康态,达到养身保健目的。

【中医与生活】

从广义上讲,无论是人体内在的物质世界还是我们所处外在物质世界的变化都可以通过“情”的变化得到体现。

“情”实际上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心理映射和重塑。“情”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从侧面驱动我们改变世界。

人的情志活动是在心神主导之下进行的,是“心主神明”的内涵之一,所以通过“心神”对“情”的把控可以同时调节人体形与神的状态。

五脏与情志相关的理论,可很好地阐述情志产生的生理基础、情志疾病的病因病机,指导着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预防、保健养生。

(自用笔记)参考文献:知网-中医情绪调节法在精神科管理中的应用

最后修改:2024 年 05 月 15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